中小企业的困境
来源:不详 | 编辑:管理员 | 发布时间:2015-02-01 | 栏目:美华观点 | |
一般中小企业管理无非下述四大原因:
(1)目标、制度、不明确,以致部属无所适从。
(2)目标、制度虽然明确,但执行不够彻底。
(3)目标、制度虽有推动执行,但因缺乏追踪,查核和评估的功夫,仍然出现管理的无力感。
(4)目标、制度执行后虽经追查评估,但未能与奖惩制度密切结合,导致无法收到更大之改善效益,员工也因此缺乏参与的兴致与热诚。
中小企业一般属家族式之经营模式,人才缺乏,真正的得力人才也经常因受不了家族成员傲气,甚至处处制肘而含恨离去,加上经营者缺乏远见的经营计划及市场规划,跟风生产,杀价血拼,经济秩序因而混乱。
另一方面,在企业内部因高层管理者与中、基层干部不易协调,员工常因受无谓波及,或因生活不保而跳槽或创业,这种劳资双方信赖度的低劣,各种决策难以顺利发展,银行贷款困难,只好求助民间高利贷,终致一发不可收拾,影响公司的存续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不易,大致受制于下列七大瓶颈:
(一) 企业上下缺乏共识共鸣——企业内十人十样,观念的不一样,彼此间行动力量相互抵减,谈不上沟通、妥协、折衷、协调、配合、共识、共鸣与共行意念,无法设计完美的组织架构,以发挥全员经营之团队机能,单兵经理人太多,真正的卓越管理团队太少,根本难以振作。
(二) 切身感、工作压力与企业人忧患意识不足——呆人和计划经济国企大锅饭心态的产生,使企业内部创新工作不易推动,生产力大幅滑落,企业主与员工只有共患难的意识,不具备共享福之心态,一味指责、施压和要求,使同事们望却步,向心力不足。
(三)企业主心胸狭窄,不愿授权——业者虽通晓生产技术,但对市场策略规划、财务调度与经营管理,限于学经历背景又不愿学习,致一窍不通而又不敢充分信任外人,将经营权与所有权牢牢抱住不放,无法培养有力之经理人及接班人,常有外行领导内行之憾事出现,对其有利者尽量以制度压榨,对其较不利者,虽有规章制度之中,却常遭家族色彩破坏,造成执法部门架空,无所适从。表现如下:
(1)各部门自扫门前雪、协调沟通差、本位主义抬头。
(2)呆人、呆料、呆时、呆事、呆财、呆地充斥。
(3)上下缺乏数字观念、资料未加整理、统计、分析与转用。
(4)员工品质意识薄弱,品管流于形式,造成公司有品管组织而发挥不了作用,合格率低下。
(5)人员流动率高,制度未敢严格、彻底执行,深怕“投鼠忌器”。
(6)沟通借助开会,但又因开会冗长或流于形式化——会而不议、议而不决、决而不行。
(7)内部整理整顿太差,令人头昏目眩。
(8)高层经营理念模糊,命令难以统一和贯彻。
(9)赏罚不明、人员表现优劣不分。
(10)员工向心力及忠诚度差。
(四) 制度不健全,又不想创新发展——内部因员工创业与外部挖角风气太盛,使企业因人事无法安定而难以壮大产销规模,加上企业不愿投资于品牌和行销系统之建立,一味以模仿他厂或以替国外名牌加工,充作OEM而沾沾自喜,缺乏企业独立人格和永恒生命追求之远见,对属于生命周期迫近衰退期之劳力密集式产品——如市场集中、价格竞争激烈、利润微薄、为外商控制者,未敢作破釜沉舟、抽刀断水之取舍决心,使企业面临死亡前夕之挣扎状态。
(五) 启用了无创意,只知奉命行事之部属——过份依赖少数精英干才参与经营管理,一般员工未加以培训,没有理解企业像人一样,必须头、手、脚、神经一致配合才能发挥机能,显现活力的道理,养成属下自暴自弃,不愿久留之心态。
(六) 对经销商与协力厂商之辅导、约束和管理能力不足——由于原物料成本控制不当,对协力厂商又乏要求配合之有利条件,致进货交期与品质不一,构成存货存料之“沉淀成本”过高,难以顺利周转。而市场运作主权操之于经销商手中,厂商不得不给予较高之信用额度,这一来流动资金缺乏,利息背负沉重,加上自有资金捉襟见肘,财务脆弱,难以喘息,其症结则在于:
(1)对采购未有良好之控制与管理制度,求得适质、适时、适量、适价之原物料。
(2)对经销商及市场未做好评估与预测工作,致产生滞销或占有率不足现象。
(七) 企业主对国际行销能力有待加强——企业主经常花时间与同业展开价格战以及内部细微末梢之管理事务,缺乏眼光正视“源流问题”,对市场导向的行销技术认识不深,仍以坐销、推销随波逐流,一旦市场危机出现即措手不及!